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

你也想在未來從事行銷的工作嗎?和你分享我想從事行銷工作的原因

外貿協會的業師-朱裕誠總經理分享了一篇關於行銷與業務差別的文章,並藉此問了我們一個問題: 

各位比較喜歡從事行銷還是從事業務?為什麼?

和大家分享我更喜歡行銷的原因....

之前有做過葡萄酒行銷業務,發現其實在工作內容中也有接觸到行銷的部份,像是辦品酒會:藉由這樣的軟性活動去促銷葡萄酒,透過這樣的活動去發現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,以此判斷未來要進何種品項的葡萄酒。

現在回頭看發現這樣的活動還能不只能建立消費者體驗,還可以加強品牌的推廣。很多潛在消費者在進行購買之前,比較想知道他們最終可以得到什麼樣的體驗結果,當親身經歷過且留下好的回憶,對品牌的信任感自然會增加,信任我們的品牌後,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和周遭的朋友分享,在這個時候’’口碑行銷’’也會隨之發生。

當初我並不明白為何主管即使知道品酒活動會帶來虧損,卻仍堅持要辦。如今了解這是一個長遠規劃,不少常客最初也是從粉絲專頁的品酒會消息認識我們的品牌。由此可知,’’行銷是專注在影響群體,業務是專注在影響個體’’

我更熱衷於影響群體的工作內容,像是社群行銷,而要從社群獲利,我必須去學習如何做內容行銷,例:辦一個大家都想分享按讚的活動、拍出一個討論熱烈的影片、寫出打到消費者心裡的產品文案。讓想推廣的產品同時具備’’社群價值’’是我目前最想精進的能力。

未來目標則是替自己服務的公司擴大品牌知名度、提升好感度,替消費者提供更多購買產品的理由。

行銷與業務的差別在哪裡?想一探究竟?就點一下滑鼠吧!

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

轉角的暖陽Part8—各領風騷的學習過程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台灣學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,

隨著語言班課堂的持續進行,

漸漸在不同的領域展現長才…

作業沒在怕

語言班大多數的學生,聽到作業如海浪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臉上的表情就如同「ㄌ一ˇ」組長眉頭一皺;更誇張的則是吐出一口長嘆,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。

在這驚滔駭浪中,台灣的學生除了淡定之外,還散發出一種兵來將擋,水來土淹的壯闊豪情!

聽到要考試,就像聽到作業很多一樣,哀嚎聲此起彼落,令人「毛骨悚然...」從台灣空運到德國的我們曾歷經書桌上除了考券...還是考券的生活,對於這一切,早就習以為常…

以前常抱怨作業跟考試怎麼那麼多,現在知道事情真的是一體兩面,台灣學生真的比較不怕紙筆上的測試,這就像我以前害怕在台上講話,多體驗幾次之後,害怕的感覺就轉變成可以忍受的緊張感。

紙筆上的雄獅VS言談中的凡人

如果暫時撇開紙筆測驗,國際學生(意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)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優點?


圖片來源:Pixabay


口說能力上課發言的積極度是他們的強項,從國際學生身上可以了解到:


不怕講錯就是一種競爭力

踴躍的參與課堂討論,就算使用的德文錯誤百出,也澆不熄那一份想表達的決心,這樣的學習模式能帶來哪些正面效益?

1. 深刻的印象: 
在全班面前犯錯,怎麼可能不丟臉?與此同時卻也加深印象,讓自己記住正確的說法。被嘲笑又如何?至少你解決掉心中的疑惑,這不才是你真正的目標嗎?

2. 口說能力不知不覺中進步: 
這樣的進步雖然慢,卻積少成多,每一次被糾正就能夠成長一點點,長期累積便不容小覷。

想在Youtube上觀看請按
上方影片是「不要鬧工作室(STOP KIDDIN'STUDIO)」所拍攝的「台灣人的英文到底行不行? Be Confident in English」,其中有提到:

假如外國人來問路,你用英文回她一個字或者路名,她都會想辦法去推敲你的意思。

更何況是在德文課程中,老師就是來教德文的,再支離破碎的問題,老師也會想辦法拆解、找時間幫忙解決。

台灣的學習情況

將鏡頭轉向台灣,我們在學習語言的路上,該如何調適?

第一步要學會觀察老師的教學風格,有些老師對於他講過的內容,是比較不願意再作回答的,畢竟他也有教學進度的壓力,這時把問題做集中,篩選幾個重要又急迫的,下課時間去詢問,更有機會得到答案。

如果老師的教學方式本來就重討論,又很有親和力,作學生的就要勇敢一點,適時地把問題提出來。

假設「敢問問題」是關鍵的第二步,那之前學者所宣導的「會問問題就是第三步了。

拋出問題前,先試試看自己有沒有辦法接住這顆「問題球」,自己可以查字典解決的,未必要問;百思不得其解的,先把問題寫下來整理,整理這個動作就像是調整「問題球的方向」,方向準確才能讓老師意會到問題的癥結點,給的答案便能切中核心,讓提問者茅塞頓開。

提問的流程


圖片來源:Pixabay

把老師想像為棒球場上的主審→

觀察出他的好球帶(教學風格)→

調整投球策略(如何問問題、哪些問題非問不可)→

等待時機(在合適的空檔舉手發言抑或下課詢問)

將球投入好球帶(讓老師能意會問題的癥結點)

主審說:好球!(當老師說:這是個好問題)

你要的答案,就在不遠處了!



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

轉角的暖陽Part7—寫出你的世界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
看似一般的德語寫作課,德國和台灣有著不同的教學方式;

不同的學習養成,能否造就不同的世界觀?


印象深

兩年前在德國上語言班,印象最深的課程—寫作課。

寫作課並不追求內容的一致性,而是強調邏輯的推演和自身對周遭議題的關注性獨立思考的能力。雖然寫作架構還是蠻制式的,但在被設定好的框架中,依舊可以有揮灑的天地。

增進思考力的架構

通常我們會拿到統計圖表,比如有個主題是關於智慧型手機在德國的歷年普及率,先開始對圖表做分析,把一些重要數據描述出來。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
第二步是舉出兩個優點和兩個缺點,這不只是考驗德文能力,也同時測試學生們平常對於日常周遭議題的涉獵程度,更明白地說,是每個人的思考廣度與深度,用這樣的方式去整理自身對議題的看法,其實是很有系統的。

打個比方,提一個智慧型手機越發普及的缺點:

人們把太多私生活時間運用在智慧手機上(論點),

像是許多人喜歡在睡前關燈看手機(例子),

其釋出的大量光線導致眼睛加速退化(結果),
先前甚至有15歲青年罹患老花眼的病例。

這樣的層層推演就是我們的寫作架構,先提出一個論點(優點或缺點),每個論點以例子去做支撐,再把結果攤在陽光下。

有趣的是,每位國際學生提出來的都不盡相同,A學生眼裡的缺點,在B學生眼中成了優點,這樣的「衝突」可以讓課堂討論更為精彩。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
寫作結構的最後篇章,是闡述自己的觀點,如果能夠把自己家鄉的情況提出來比較,會使內容更具可看性。

以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例子來說,台灣的普及率快過德國,涵蓋的範圍不只是生活,有時甚至能提升工作效率,端看使用者如何去運用。

學生的反應

寫作課的教學方式,讓我們不會去追求標準答案,反而是挖掘腦袋裡一閃而過的東西。只是每一種授課方式,都有它的極限,有位來自中國的學生曾反應,老師在批改作業時比較主觀,有些明明說得通的範例,在老師的觀看角度卻不通順,以至於分數偏低。

我想這部分只能靠學生自己去向老師作解釋,把自己的見解更鉅細靡遺地說明,多了解拿高分的同學是怎麼去有條理地訴說想法。

國際踴躍 VS 台灣冷靜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語言班的學生組成來自世界各地(西班牙、台灣、卡麥隆、中國、突尼西亞、蒙洛哥等等),上課的過程中觀察到台灣的學生和其他國際學生有著許多區別...

下一篇轉角的暖陽Part8,會在12月4日推出,
請鎖定粉絲專頁德簿常思!



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轉角的暖陽Part6—德國人的待客之道


台灣人的待客方式大家早知道,

那德國人的「待客之道

會是什麼模樣呢?

用字要小心

情境一:
當你在德國聽到 “Du bist eingeladen.
〔唸法: Du(肚) bist(鼻撕) eingeladen(愛嗝拉等) 〕;

這句話意味著你被邀請至某一項活動,可能是聚餐、生日派對等等,你是被當作客人過去的,通常不用支付任何費用。

情境二:

倘若想邀請朋友一起吃飯,自知口袋不夠深,打算各付各的,那要趕快把mitkommen這個動詞搬出來: 

Kommst du mit?
〔念法: Kommst(口姆斯) du(肚) mit(迷特) 〕
中文句意:「你要一起來嗎?」

說文解字

einladen VS mitkommen

einladen的中文是邀請,邀請的訊息讓對方得知後,是如同請客的概念,主人會幫客人支付費用。


使用mitkommen的情境: 廣義上來說,mitkommen也是邀請,其中的含意是問對方要不要跟著一起來,就像下方的問答—


A同學:泰瑞,我們待會要去吃火鍋,你要不要一起來?

泰瑞:好啊!

無論泰瑞有沒有接受邀約,他心裡都知道這頓飯的費用理當自行支付。

總結: 假如要 邀請 德國朋友,用字上要斟酌一下,才不會發生會錯意的情形!





作客的學問

時隔兩年,再度拜訪德國家庭,德國媽媽芭芭拉很驚喜,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用德文交談時沒什麼障礙。

德國家庭很用心的安排一些活動,像是參觀GALILEO-PARK。了解到他們一家人的用心規劃,趕緊也將自己本來排好的事情寫出來讓德國爸爸馬庫斯、芭芭拉知道,這樣子才會有共識。

畢竟借住別人的家裡和住旅館是不一樣的,來無影去無蹤 最多適用在旅館。雖然芭芭拉老早就說:「你可以隨時進出我們家。」但是多做一些換位思考,相處起來肯定更融洽!

前往GALILEO-PARK

在開往萊內斯塔特(德文:Lennestadt)的火車上,芭芭拉本來想把我的車票一起買了,我因為在做德文家教而有些收入,決定婉拒

芭芭拉:「這筆車票錢你可以不用出,如果你堅持要自己出,我也OK。」

芭芭拉語氣柔軟,即使我這麼做不符合德國人的作客之道,她也欣然接受。

當天在GALILEO-PARK吃中餐,中餐的花費和門票費都被我默默記下,回到家後,芭芭拉出門辦事,只好把餐費和門票費交給馬庫斯。

意外的是,馬庫斯不願意收,語氣堅定的他說著:「你是被我們邀請到家裡來作客的,不用付這些費用。」語畢,馬庫斯瀟灑轉身,回到自己辦公的房間,繼續處理工作。



默默地把錢收好,把馬庫斯、芭芭拉的好意都收藏在心裡,是我在那個時空下,最應該做的事情吧?


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

轉角的暖陽Part5—科技、生活、環境的三角關係

圖片來源:Pixabay

世界自顧自地上演科技追趕,唯獨德國似乎刻意放慢
這樣的科技慢活,如何影響著德國人的生活?

深夜暢談

對於被學校淘汰的舊電腦,馬庫斯的處理方式令我反思...

由於沒辦法承載新的Windows作業系統,一台螢幕如電視的電腦,就這樣被淘汰了,馬庫斯看見它的價值,將它帶回家並灌入Linux系統,雖然慢了點,卻仍堪用。

這讓我想到現在的科技風氣,運作更快的電腦、手機不斷推陳出新,同時意味著有更多的機器被視為破銅爛鐵,這些人們眼裡的「垃圾」,是不是也同時一步步的侵蝕我們的環境。

圖片來源:Pixabay


先前曾有一位知名人士直言,賈伯斯先生讓iPhone問世,使掌上的機器有了藝術價值,但是每一次的新機浪潮,也帶動了換機風潮,這對地球資源是不是一種傷害?

蘋果是營利事業,在意銷售數字是理所當然,至於要不要走在流行尖端,是我們要抉擇的,潮流能讓人們風光一時,也能讓人們混淆‘‘想要‘‘和‘‘需要‘‘的差別。

科技對德國的影響

在德國人的眼中,德國的科技更迭似乎總慢了世界一拍,但這真的對德國的競爭力有致命影響嗎?

2016年1月21日<<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>> 公佈了一項報告,是關於「全球最佳國家」的排名,第一名就是德國。這次評選內容有冒險性、公民權、文化的影響力、創業精神、文化遺產、對企業的開放性、權力和生活品質等。

新天鵝堡
圖片來源:Pixabay

這次拜訪德國,德國媽媽和爸爸共用一支傻瓜手機,12歲的女兒露西沒有平板,生活卻也沒因此呆板。很多人認為科技帶動了工作效率...

工作效率變好—企業營利提升—員工薪水提升(?)

生活品質提升(?)

德國在2014年就已經在研擬<<反壓力法>>,禁止企業主管下班後用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絡員工。

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的文章曾提及: 德國福斯汽車提出了一個計劃,德國工廠的員工下班後30分鐘,公司就會關閉黑莓機電子郵件伺服器,直到第二天員工上班前30分鐘,才會再度開啟伺服器。也就是說員工每天只會在早上7:00~18:15之間會收到電子郵件。

圖片來源:Pixabay


兩年前在德國念語言班,和老師或是校內主管通電子郵件時,只要是非上班時間,電子郵件絕對不會有動靜,比如星期五的下午4點有些德文老師就下班了,在那時候寄電子郵件,就一定會等到下星期一才得到回覆。

另外跟房東約退房時,我們也一定會提早敲好時間,因為準時下班在德國是常態,上班時間房東又很常不在,早點「堵」到他,才不會影響自己後續的行程。

想看更多德國生活和文化分享,請鎖定粉絲專頁德簿常思!

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

轉角的暖陽Part4—合適又「德式」的禮物

圖片來源:Pixabay

如果有機會拜訪德國家庭,
送什麼樣的禮物才能盡到「的」禮數呢?

選禮物的竅門


轉角的暖陽Part2中提到的麗克女士,讓我遇見德國日常劇場裡的關鍵男主角—馬庫斯老師!

一見面就感受到馬庫斯老師的和藹氣質,可惜女主人芭芭拉女士剛好不在,她是手語界的專家,在工作中很常接觸聽障人士。

經過這次照面,有一小段時間沒有收到能夠拜訪的消息,直到2014年4月21日開始,我們的故事才得以繼續寫下去…

首次會面定在4月22日,準備了一小盒精美巧克力,希望能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。在德國如果要前往拜訪,通常會帶個小禮物,尤其是聖誕節的時候,禮物的準備更不能馬虎!

你說,作為一位經濟狀況吃緊的學生該怎麼辦呢?

以下是配套方案:
(1) 送給女主人: 前往花店,直接請店員包一朵十歐元的花束,並表明是要去德國家庭拜訪。

圖片來源:Pixabay


萬一要拜訪的家庭對花過敏

(2) 其他常見的選項: 巧克力、一瓶紅酒、一本書或是任何可以代表台灣的東西。


定期見面

頭次拜訪完德國家庭,約好之後每週三見面,第二次相聚也有準備小禮物,但很快被良性勸說:「不需要每次都送禮物。」

如此一來禮物準備的壓力消失了,靈感開始竄升,思考著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讓他們驚喜!

例: 把和他們的合照洗出來、從對話中記住他們的興趣,像普魯爾奶奶喜歡看山,就把玉山美景洗出來給她看。

這些動作的效應是你送的東西,比較可以引起共鳴,而且對自身的經濟狀況不會造成太大負擔。

時隔兩年,2016年11月4日再度拜訪,準備的禮物是木雕的書籤和梳子,送給馬庫斯爸爸書籤,是因為他的職業—老師,常需要研讀許多書籍,書籤上有分別代表春夏秋冬的圖畫,在實用中增添些許趣味。

普魯爾奶奶、女兒芭芭拉、孫女露西得到的梳子裡有著圖畫雕刻,皆具有不同的祝福意義,每個禮物上面也都刻著他們的名子。

左邊的梳子上有蓮花雕刻,有著事事順心的意涵;右邊梳子的雕刻含意為:喜上眉梢


為了不讓他們在收禮時有壓力,禮物並沒有選非常貴重的,「禮輕情意重」是和芭芭拉家庭的一種默契。

芭芭拉家裡沒有超大的液晶電視、沒有名牌包,周圍的氣氛可以用6個字形容: 

「樸實卻不簡陋」

縱使智慧手機當道,手機依舊不屬於他們家庭裡的隨身物品,孫女露西也還未被傳染低頭(意思即低頭族),主要玩一些要動腦的紙牌遊戲和動手製作玩具、戶外追趕跑跳就是露西的休假日常寫照。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
深夜暢談

對於被學校淘汰的舊電腦,馬庫斯的處理方式令我反思...

下一篇會在11月13日PO出,請鎖定粉絲專頁德簿常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