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

轉角的暖陽Part8—各領風騷的學習過程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台灣學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,

隨著語言班課堂的持續進行,

漸漸在不同的領域展現長才…

作業沒在怕

語言班大多數的學生,聽到作業如海浪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臉上的表情就如同「ㄌ一ˇ」組長眉頭一皺;更誇張的則是吐出一口長嘆,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。

在這驚滔駭浪中,台灣的學生除了淡定之外,還散發出一種兵來將擋,水來土淹的壯闊豪情!

聽到要考試,就像聽到作業很多一樣,哀嚎聲此起彼落,令人「毛骨悚然...」從台灣空運到德國的我們曾歷經書桌上除了考券...還是考券的生活,對於這一切,早就習以為常…

以前常抱怨作業跟考試怎麼那麼多,現在知道事情真的是一體兩面,台灣學生真的比較不怕紙筆上的測試,這就像我以前害怕在台上講話,多體驗幾次之後,害怕的感覺就轉變成可以忍受的緊張感。

紙筆上的雄獅VS言談中的凡人

如果暫時撇開紙筆測驗,國際學生(意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)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優點?


圖片來源:Pixabay


口說能力上課發言的積極度是他們的強項,從國際學生身上可以了解到:


不怕講錯就是一種競爭力

踴躍的參與課堂討論,就算使用的德文錯誤百出,也澆不熄那一份想表達的決心,這樣的學習模式能帶來哪些正面效益?

1. 深刻的印象: 
在全班面前犯錯,怎麼可能不丟臉?與此同時卻也加深印象,讓自己記住正確的說法。被嘲笑又如何?至少你解決掉心中的疑惑,這不才是你真正的目標嗎?

2. 口說能力不知不覺中進步: 
這樣的進步雖然慢,卻積少成多,每一次被糾正就能夠成長一點點,長期累積便不容小覷。

想在Youtube上觀看請按
上方影片是「不要鬧工作室(STOP KIDDIN'STUDIO)」所拍攝的「台灣人的英文到底行不行? Be Confident in English」,其中有提到:

假如外國人來問路,你用英文回她一個字或者路名,她都會想辦法去推敲你的意思。

更何況是在德文課程中,老師就是來教德文的,再支離破碎的問題,老師也會想辦法拆解、找時間幫忙解決。

台灣的學習情況

將鏡頭轉向台灣,我們在學習語言的路上,該如何調適?

第一步要學會觀察老師的教學風格,有些老師對於他講過的內容,是比較不願意再作回答的,畢竟他也有教學進度的壓力,這時把問題做集中,篩選幾個重要又急迫的,下課時間去詢問,更有機會得到答案。

如果老師的教學方式本來就重討論,又很有親和力,作學生的就要勇敢一點,適時地把問題提出來。

假設「敢問問題」是關鍵的第二步,那之前學者所宣導的「會問問題就是第三步了。

拋出問題前,先試試看自己有沒有辦法接住這顆「問題球」,自己可以查字典解決的,未必要問;百思不得其解的,先把問題寫下來整理,整理這個動作就像是調整「問題球的方向」,方向準確才能讓老師意會到問題的癥結點,給的答案便能切中核心,讓提問者茅塞頓開。

提問的流程


圖片來源:Pixabay

把老師想像為棒球場上的主審→

觀察出他的好球帶(教學風格)→

調整投球策略(如何問問題、哪些問題非問不可)→

等待時機(在合適的空檔舉手發言抑或下課詢問)

將球投入好球帶(讓老師能意會問題的癥結點)

主審說:好球!(當老師說:這是個好問題)

你要的答案,就在不遠處了!